44118太阳成城集团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致力于合成生物学研发与应用的创新型高科技公司,创始团队由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相关领域顶级科学家和资深产业人士组成,致力于突破高通量核酸合成等领域的原创“卡脖子”技术。
近日,44118太阳成城集团CTO张满仓先生接受了转化医学网的采访。他分享了新一代合成技术的特点,生命科学上游原料试剂的竞争情况,以及合成生物学在中国未来发展的看法,以下是采访内容。
问:
张总,您好。请您和转化医学网的读者打个招呼,并请您介绍下自己的背景和经历。
答:
我本人目前是44118太阳成城集团有限公司的CTO、联合创始人,在太阳集团之前,我是有几段的工作经历,最早的是在ABI公司,目前是应该叫Thermo Fisher,后来是在Agilent和Twist,也有幸见证了整个NGS快速发展期、从科研到临床。然后我大概是09年开始工作,除了NGS二代测序之外,后来做到了二代合成,所以也是很欣喜的看到国内这个行业在蓬勃发展。
问:
我们知道,44118太阳成城集团是国内少有的拥有超高通量DNA合成能力的企业,专注新一代DNA合成技术,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一技术吗?这一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势?
答:
大家可能听到一些传统的合成叫引物合成,几乎我们每一个做过生物学背景的研究生都会跟这些公司打交道,是非常传统的,这个的话我们叫一代合成,一代合成又称为柱式合成,它是在96孔板或者384孔板这样的一个区域内,我们按它指定的顺序再去一个碱基一个碱基往上加,最终合成一个我们要的序列,这是一个一代的合成。
新一代合成还有什么一些不同?我们评估合成上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就是合成的通量,第二个维度就是合成的长度,第三个维度就是合成的错误率。
在三个维度上,它和传统的合成有很大的一些不同,比如说通量,传统的的合成的话,一般是96、384,或768是目前能达到的最高通量,但是新一代合成的话基本上就是从几万、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所以它的合成通量可以说是增长了这种10的三次方、五次方数量级的这样一个概念。
另外一个合成的长度,合成的长度的话,传统的合成一般就是在120nt-150nt,最多到200nt,但是新一代合成的长度的话可以突破到300nt,长度也大幅的提高。
第三点,就是错误率,因为传统合成和新一代合成在这些细节上,错误率上还有一些差别,特别是对这种新一代合成中,比如说抗体库CRISPR基因编辑的sgRNA库来说,精度要求高,所以这个错误率的话目前由传统合成的100或200分之一,然后降低到1/1000,同时,新一代合成与传统合成,它们下游衍生的行业也是不一样的,它带来下游的一个行业的延伸是非常大的,并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问:
在上游原料试剂方面,外资企业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近些年,我们逐渐看到有一些国内的企业开始受到资本的助推,大力发展国产替代,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您认为未来上游原料的竞争格局会是怎样的?
答:
目前在国产化的过程中,具体到我们现在分子诊断这样一个领域,其实可以大致的粗分,第一是设备,上游的设备,我欣喜的看到国内很多的企业,像华大智造这样优秀的企业带来整个测序仪的改变;同时,我们国内的酶学的企业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整个分子诊断的组成你可以认为是测序仪或其他一些硬件以及酶类的试剂,还有一块就是探针和基因合成;最后一块的话也是太阳集团在做的事情,这块相对来说从业的还是比较少,但是的话它也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卡脖子的技术,特别是对整个肿瘤靶向给药,包括病原诊断以及遗传病检测领域里来讲,这一个核心的探针的原料是我们现在聚焦的一点。
对于上游原料来说,需要更多的工匠精神,因为这是我们要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要踏踏实实做一些研发,所以它成长期比较长,但同时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些前期进入的企业来说,它的企业最终的一个布局可能不会像中下游这么多,但它也非常的关键。所以结合这些行业特点,目前也是在整个资本市场受到了相应的一些关注。所以我们也是希望着很多的企业在上游里面能做到更大的替代,这个替代的话并不是一个低价替代,而是我们要优于它,至少不输于它然后做到真正高品质,然后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上游的原料,突破国外的核心的卡脖子技术。
问:
您一直在从事分子诊断产品的开发,请您分享下这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答:
研发过程呢,其实是一个多方平衡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比如说我们要站在技术的角度,我们有哪些工具可以利用,有哪些产品可以利用,国内还是国外的,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另外站在一个成本的角度,我是不是要降低一点技术指标去带来成本的变化?
其实对我的个人的从业角度讲,我觉得我们在开发过程中,不能是以降低本身产品的性能,因为我们核心是从患者出发,一个分子诊断产品开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包括PPV的阳性预测值,NPV的阴性预测值,其实这个都关乎到任何一个误诊,既不可以错过,也不可以误诊。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核心,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个之间做一个平衡,我们还是希望就是说通过技术能去实现的,最终能平衡成本和病人利益。
问:
生命科学新技术方兴未艾,这两年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和产业化非常的热,您是怎么看待合成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未来产业化方面主要的挑战有哪些?
答:
可以说合成生物学是一个革新性的行业,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宏观的概念。简单上讲的话,我们是用生命体,就是上帝创造的如此精密的生命体,去制造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的,所以它是改变了我们现在的农业、医疗、燃料、能源等等的各个领域产品。所以我们非常看好在未来的一个方向的发展,但是在整个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确实面临了很多的挑战,除了整个行业大的氛围之外,还有我们整个技术的壁垒,都可能要去做一些核心的突破,包括在整个产业的布局以及资本的方向上,都有一些大的需要大家去努力的地方。但是整体来讲的话,我觉得我们有在快速地去赶超发达国家,真正在中国,改变我们现在传统的医药化工以及我们的农业能源等等的行业。